每年,我们都能看到中国人眼中的“超级学霸”被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拒绝。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一个SAT满分还是无法让他们梦圆藤校?为什么我们所追求的事情,美国名校并不看重SAT?
1
过度扭曲的名校情结
“你要去个好学校!否则以后没出息。” 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说的一句话……
很多中国家长有着根深蒂固甚至已经扭曲的名校情结。当人人都喊着“爬藤”的时候,到底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?很多身边的学生和家长会直接用“就读院校”的好坏去评估一个人。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说:“我的孩子不行,只进了个前五十。”这类的言论抹杀了孩子的自信。就因为“学校不好”而一棒子打死,这样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一定有害无益。
学校的好坏已经在无形中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了吗?去了排名低的学校就注定没有出息吗?适合每个孩子的学校和教育一定是相同的吗?
见过无数的真实例子,一个孩子读了一个好学校,最后也有可能一无是处,对社会毫无贡献。读了一个不好的学校,孩子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高人一等的情商,照样可以有所作为。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只想着去名校,但又有多少人思考过教育的真正意义?
在过度追求结果的同时,反而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。美国名校反而不喜欢功利心太强的学生。当一切都是为了升学,最后反而会让孩子离名校渐行渐远……
2
高考思维造成的思维定势
中国的高考制度导致了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分高,就会进入美国的精英院校。甚至有家长和老师告诉孩子:“除了学习,你什么都不用管!”
然而,美国大学是整体评估中国申请者的,如果把时间只放在学习上,申请结果不会太理想。SAT满分被美国前十学校“全聚德”,这样的新闻也时常听到。其实在美国院校看来,人生还有比成绩远远更重要的东西:一个人有没有目标,主动性强不强,有没有真正的兴趣,是不是愿意助人为乐。这些在录取中同样会被名校重点评估。
但是,传统高考思维已经把很多学生训练成没有思想和主动性的考试机器。当所有学生都被迫背着标准答案刷题的时候,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自然会受到打压。到了一所大学之后,无论是在美国或者中国,突然期望学生转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,这是不切实际的。
所以,很多准备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们和我交流下来都认为,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真正的兴趣以及主动性。平时,部分家长忙于逼着孩子学习。这直接导致孩子可能除了学习,其他什么都不会。甚至,很多孩子连出国念书都是父母强制要求的,这其实是很可悲的。当一个孩子都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,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。
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们的这种思维定式在他们进入一个美国大学之后,会自然而然地被打破。常常听到一种非常危险的说法:“进了大学就会好了。他可以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了。”这种幻想太不切实际了。
兴趣和目标的形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,当孩子之前18年被灌输的理念都是“分数高于一切”的时候,如何期待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突然产生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呢?
3
竞争还是合作
中国经济发展迅速,许多人的攀比心理严重。邻里之间比收入,同学之间比分数,比学校的排名,比实习薪水。人人都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。这种攀比心理也许有时候会让人更努力,然而这种攀比心理更多的是使人产生负面情绪:自卑、嫉妒、不甘。
我在美国最顶尖的商学院学习时,感悟最深的就是“合作”和“团队协作”的重要性。几个志同道合并且能力互补的人共同创造最大的价值,这才是在当今社会应该被倡导的模式。一味“竞争”有时候只会两败俱伤。遇见比自己更优秀的人,应该想着去如何合作共赢或者从对方身上学习取经。而不是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,无所作为。
部分中国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成为井底之蛙:以为战胜了一个班级里的同学,出了校门还是可以所向无敌;以为战胜了隔壁学院的一个小组,就已经功德圆满;以为战胜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学霸,就证明自己进步明显。只有出了校门才知道,竞争是多么残酷,你会发现千千万万比你强大的人。所以,只有合作和分享,才能走得更远。
所有人都应该为周围同学的能力比自己高而感到庆幸。如果你是周围圈子里最优秀的人,这个圈子其实对于你已经没有价值了。
所以,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才是最重要的。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自卑或者去刻意改变自己。学校只是个标签和平台,你的情商和能力才决定了你的前途…
以上就是《熬夜刷题,他终于斩获SAT满分…为什么还是倒在了藤校门前?》介绍。外语加油站,专业外语培训服务平台。快速了解雅思、托福、SAT等外语考试报名信息、报考要求、真题详解等,欢迎在线预约咨询。